工業企業的惡臭氣體治理引起了廣泛關注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20年至今“12369”環保舉報情況,其中顯示,今年1~9月,大氣污染舉報超過舉報總量的一半,惡臭異味的舉報又占了涉大氣舉報的一半左右。
惡臭污染來源廣泛,涉及的行業既有石油煉制、化工、制藥、橡膠、造紙、食品加工等點源,又有排污河、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畜禽養殖、餐飲油煙等線、面源、散發源。
因此,工業企業的惡臭氣體治理引起了廣泛關注。
專業人士指出,工業園區內惡臭污染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即源發形成和二次形成。簡單來講,就是原輔材料在運輸、生產及存儲的過程中發生了擴散、滴漏以及企業內部污水處理設施表面揮發等原因造成的惡臭污染現象;或者原輔材料擴散至空氣中之后,和空氣中的物質之間通過微生物分解、高溫反應、厭氧發酵、光照等生成了其他具有惡臭性質的中間產物。
近年來,看著惡臭/異味舉報居高不下,我國相關部門也引起了重視。
《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惡臭氣體的,應當科學選址,設置合理的防護距離,并安裝凈化裝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排放惡臭氣體。”
2018年底,生態環境部發布《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涉及加嚴8種污染物限值、完善排放及監測要求等七方面內容。
另外,升級版《惡臭污染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對環境空氣及各類惡臭污染源(包括水域)排放的惡臭污染監測全過程進行了規定。在治理方法上,活性炭吸附、生物過濾法、低溫等離子法、植物液噴淋除臭和UV光氧催化廢氣凈化等是當前工業企業惡臭處理的方式。即便如此,惡臭氣體之類在治理上,還存在引用的監測分析方法落后、分區執行不同排放限值有失公平原則、污染物項目數量亟待增加等問題亟待解決。
另一方面,惡臭排放的時效性、不確定性,又導致了環保部門的取證難、執法難,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實時的、有效的、快速的惡臭氣體在線監測系統,對惡臭排放情況進行24小時連續監控。具體到企業層面來看,不同的惡臭控制技術適用范圍不同,去除效果受惡臭排放源排放物質種類、排放濃度大小、排放參數等因素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此情況下,有專家分析稱,隨著大氣污染防治逐漸進入細分領域,惡臭污染催生的治理、監測和監管等領域的市場空間有望達到千億量級。